實習記者周璐璐/文
張小赧,男,1946年6月出生,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1970年任原黃巖縣卷橋鄉卷橋村干部、團支部書記;1971年帶領24位青年農民以“打硬股”形式集資2500創辦卷橋綜合廠衛生香加工場,任負責人;1983年企業更名為浙江三友紡織器材總廠,任廠長;1997年企業改制,組建浙江三友集團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2001年企業升格更名為三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友),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今。
上個世紀70年代,農民出生的張小赧在“文革”的夾縫中逃過劫難,做好事成為“紅人”;不久,他又“打硬股”辦起了臺州乃至浙江省的第一個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后,他曾經簽下“生死狀”,貸款做起幾乎一無所知的小小塑料紗管,并在十幾年后占領了全國同行業市場的40%,居全國行業之冠;曾經三進中南海并獲得全國勞模的他,帶領一個曾經只有2000多元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廠,成為年產值近6億元的國字號民營控股集團。
小產品做活大市場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思想才有市場,有作為才有地位,有效益才有發展!笨此坪唵蔚馕渡铋L的話語中,滲透的是張小赧這個民營企業家的睿智和聰慧。
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陰霾下,25歲的張小赧以“打硬股”的方式自籌2500元作為原始資本,成立第一個民營企業——卷橋綜合廠,生產民用衛生香。此時,正值計劃經濟肆行的時代,國家對民營企業采取的是產銷兩不管的政策。面對原材料的要素瓶頸,張小赧親自去山區、去重慶等邊遠地方采材!爱敃r我們生產的衛生香很吃香,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闭f起這些,張小赧的臉上掩不住自豪的表情。隨后,張小赧順應當地百姓的需求,先后做過軟皮油、民用小刀和尼龍線網袋的生產。從1971年到1978年,企業為職工和公社賺了近10萬元。
據了解,企業真正實現轉折的是1979年,走南闖北的張小赧敏銳捕捉到全國紡織行業將把木質紗管全部改為塑料紗管的信息。“國內大大小小的紡織廠有上千家,每家企業都要更換紗管,數量可想而知!睆埿◆龌砣婚_朗,決定生產紡織器材——塑料經緯紗管。那一年的他,簽下了“生死狀”。
沒有技術,張小赧曾帶領職工到上海等地學習紡織器材知識;沒有資金購買注塑機,張小赧向銀行貸款,但當時貸款要經過公社批準,公社領導怕他做砸了,不同意給予貸款,實在要貸款就簽“生死狀”。年輕敢為的張小赧冒著生命危險簽下了一紙軍令。
在反復的學習和實踐中,張小赧終于做出了整潔鮮亮的產品,并迅速在市場中打響,產值超100萬。此后,企業實現了高速增長,每年的產值都要翻一翻。而簽過“生死狀”的張小赧,受到省“超百萬企業的百名優秀廠長”的表彰,成為當時臺州地區的名人。
科技創新打造行業冠軍
從手工做作坊的加工廠到現在三友的現代化大生產,張小赧深諳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實現產品上檔次、裝備上水平、企業上規模的滾動式發展。
近五年來,三友在技術改造方面共投入5000萬元,新增全電腦注塑機60臺(套)及扎碎機、造粒機50臺,引進波紋管生產線2條,引進了意大利自動絡筒機等毛紡高新設備,改造摩托車生產線3條,提高了生產裝備水平。在科技創新方面,三友先后自主開發了40多項塑料紗管新產品,其中8項省級新產品,申報了12項技術專利,自主開發了摩托車和沙灘車新產品,組建了技術研發中心。
在“十一五”規劃中,三友將全面實施科技創新戰略,計劃在上海組建一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重點研究木塑材料、可降解塑料、改性塑料、納米塑料等新材料及制品,爭取有2項新產品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高新技術產品項目,與1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領域領先的重點高;驀壹壷攸c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轉化科研成果2項,力爭科技研發新增產值在3億元以上。
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資源,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人才一個都不能少!睆埿◆鲆馕渡铋L的說道。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三友提出了人才本土化、國內化和國際化“三化”結合思路。
2002年,三友著手構筑“三化”的三接軌人才戰略,實施“631”人才引進方案。即公司中高層管理人才60%為本土化,20%為國內化,10%為國際化;公司技術研發型人才60%為國內化,30%為國際化,10%為本土化,公司外貿型人才60%為國際化,30%為國內化,10%為本土化!叭比榆,實現了人才本土化、國內化和國際化的有效融合。
通過1996年和2004年的兩次改制,企業按照技術股、工齡股、創始股三種形式,把股權量化到企業的核心員工,讓人才成為企業的主人。
2006年,公司引進高分子材料、新材料應用研究領域技術專家5人,引進國外銷售人才6人,分別在印度、泰國、巴基斯坦等三地設立了銷售中心,為公司紡織器材(塑料紗管)出口發展中國家市場打開了一條快捷通道。
在科技和人才的雙重保障下,三友主導產品塑料紗管產銷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業榜首,同時躋身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20強骨干企業和中國塑料加工行業50強重點企業行列。到2010年,三友人力爭實現銷售量突破20個億,打造三友百年品牌。
和諧文化彰顯三友品牌內涵
“我們三友,用松竹梅‘歲寒三友’作為企業的標志,這不但吸取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精華,還傳承了松竹梅‘高潔、虛心、剛強、萬古常青’的精神內涵。”張小赧津津有味的向我們詮釋貫穿企業發展的三友文化。
松,代表企業永葆青春;竹,代表三友人的謙虛、剛強,同時也寓意企業生產的空心紗管,每分鐘顛簸20000次以上不變形、不彎腰。而梅則代表現在的民營企業傲霜斗雪,經得起困難和考驗。在發展的進程中,三友的用事業留人,用文化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發展留人,用股份留人,用機會留人(培訓教育機會)獨特的“六留人”制度,重才更重德的人才戰略,以及嚴格的質量管理模式,都在無形中為三友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在張小赧的理念中,企業文化的至高境界是給員工提供最理想的環境,給每一個員工家的感覺。在三友,沒有老總和員工之分,人人都是三友的主人。為了讓員工在三友工作順心、安心,生活舒心、開心,企業除了為員工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外,還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每年都要花費近百萬元為困難員工和家屬解決醫療費用,為員工提供免費工作餐。
同時,三友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職工生活大樓和“人才公寓”;耗資100多萬元裝配了文化中心,改建了職工大禮堂,購置了5000多冊圖書,多次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而為解決青年員工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公司還開辦了三友藝術幼兒園。為了讓員工老有所養,公司每年支出近200萬元,率先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為員工辦理了養老保險、失業、工傷、醫療、生育等保險,解決了員工的后顧之憂。
在三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逢星期天,是公司的“主人談心日”,員工不論職位高低,都可以直接找公司高層領導“零距離”交談,這是三友賦予每一個員工的神圣權利。
“在我們三友,有兩個上帝:一個是顧客,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廣大的員工!睆埿◆鋈缡钦f。
張小赧語錄:
1、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思想才有市場,有作為才有地位,有效益才有發展。
2、 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來自基因,基因是父母給的,而機遇要靠自己去創造和把握。
3、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夢自己圓。
4、一條路走不通,要換一條路走。
轉載《中國企業報》2007年8月7日第7版
|